據介紹,根據氣象監測情況,今年4月下旬以來,全省平均降水量26.6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75%,截至6月13日,大部分地區連續無有效降水日數超60天,鄭州等10個地市在70天以上;平均氣溫23.2度,較常年同期偏高1.8度。
“積極管理你的核心業務,這真是一劑難吃的藥。我們有很多艱苦的工作要做。”墨菲表示,雖然底特律汽車制造商需要重新思考在中國的經營方式,但美國電動汽車領導者特斯拉的情況略有不同,與傳統的底特律汽車制造商相比,特斯拉在電動汽車零部件方面擁有大約1.7萬美元的成本優勢,這有助于該公司在中國市場的發展,使其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汪品植)
十二屆四川省委科技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有多個重要議題,包括“學習中央科技委員會有關會議精神”“審議《省委科技委員會工作規則》等文件”。
當地時間8月29日,巴黎殘奧會首個比賽日。在伊夫林省圣康坦自行車館,中國隊選手李樟煜上演了一場“速度與激情”。男子C1級3000米個人追逐賽資格賽,他以3:31.338的成績刷新該項目世界紀錄。決賽中,李樟煜狀態火熱,奪得金牌,這也是中國體育代表團在本屆殘奧會上獲得的首枚金牌。另一位中國隊選手梁偉聰摘得銀牌,恭喜中國隊包攬該項目金銀牌!
第二,議程設置失靈。新任領導剛上任,卻沒有提出讓民眾有感的重大改革行動,欠缺議程設置能力,迄未展現其領導能力,無法主導政治議程,反而任由藍白“在野”黨主導議題引領風潮。
中新網9月23日電 國新辦23日下午舉行新聞發布會。會上,有記者提問:截至2023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97億。請問,民政部在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促進養老事業發展方面開展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哪些工作打算?
對此,民政部部長陸治原指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億萬百姓福祉。近年來,民政部認真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聚焦群眾養老服務需求,加快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初步建立了我國養老服務制度體系,推動養老服務出現四個轉變:一是從服務特殊困難老年人為主向服務全體老年人轉變;二是從政府供給為主向政府、市場、社會多元供給轉變;三是從機構養老為主向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轉變;四是從兜底保障、生活照料向更有質量的醫養康養相結合服務轉變。
陸治原表示,人口老齡化是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正視的現實問題。這里面既有挑戰,也有機遇。下一步,將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認真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把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加強和改進老齡工作,推動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
在老齡工作方面,將認真履行全國老齡辦綜合協調、督促指導、組織推進職能,加強對老齡工作的統籌協調,形成應對人口老齡化工作合力。完善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實施機制,編制實施好老齡事業發展規劃,不斷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養老服務體系、健康支撐體系,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強化“老有所依”的資金保障,夯實“老有所養”的服務保障,完善“老有所為”的制度保障。會同有關部門聚焦老年人急難愁盼問題,在優待政策、文體活動、法律服務、志愿服務、科技助老、金融惠老等方面,每年集中力量抓好辦成一些老年人可感可及的實事、好事。
陸治原介紹,在養老服務方面,將著重抓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健全養老服務網絡。就像上學有學校、看病有醫院一樣,養老服務同樣要有相應的機構設施網絡,重點建設縣(區)級綜合養老服務平臺、鄉鎮(街道)區域養老服務中心、村(社區)養老服務站點,構建貫通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養老服務網絡,也就是說要把服務網絡體系全面建立起來。
二是優化服務供給格局。順應絕大多數老年人居家養老的習慣和意愿,培育建好社區養老服務機構,要為在居家養老的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潔、助行、助醫、助急等上門服務,鞏固居家養老服務基礎地位;聚焦老年群體需求,發揮社區養老服務依托作用,發展社區日間照料、社區老年食堂、康復護理等為老服務項目,讓老年人實現在“家門口”就可以養老;強化機構養老專業支撐作用,發揮養老機構創新示范、服務技能培訓、設備推廣應用等作用,加強殘障、失能老年人照護服務等,形成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相貫通的養老服務供給格局。
三是促進養老事業和產業協同發展。充分發揮有為政府、有效市場、有情社會作用,形成事業帶動產業、產業支撐事業發展的良性循環機制,扶持培育專業化、品牌化、連鎖化的養老服務市場主體,擴大養老服務消費,發展壯大銀發經濟。
四是加強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加強對養老服務質量安全的監管,完善居家社區養老服務、醫養結合、老年助餐、養老社區等新興領域的監管制度規則,我們要加強養老服務標準體系建設,推進養老服務項目、流程、價格公開透明,提供質量有保障的養老服務,讓老年人安心、放心。
陸治原指出,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通過有效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到2035年中國特色養老服務體系成熟定型,讓廣大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編輯:葉攀】
元云平以上內容歸星島新聞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