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9月22日電(曹丹)當下,中國與世界發展愈發密不可分,世界想要了解中國,中國也需要全面準確地理解世界、融入世界。
在這場中國與世界的深入互動中,翻譯工作者扮演著重要角色。他們不僅是文字的轉換者,同時也是思想的闡釋者和傳播者。
翻譯工作者如何提升翻譯和傳播中央文獻的能力,準確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
9月21日至22日,習近平文化思想對外翻譯傳播高端學術研討會在浙江大學召開,來自全國三十余家機構、高校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最新研究成果、實踐經驗與發展趨勢。
“國際傳播人才的跨文化能力培養是關鍵。”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寧琦在會上分享道,“翻譯不僅是文化的交流與傳播,更具有文化的構建力量。”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兩漢經學興盛、隋唐儒釋道并立、宋明理學發展……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經久不衰,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也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
在寧琦看來,做好國際傳播工作,首先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深刻理解中國歷史和文化傳統,形成對世界的客觀獨立判斷,從而提升鑒別異域思想文化精華和價值的能力,取長補短、兼收并蓄、去偽存真,在全球語境中構建中國對外話語體系。
天津外國語大學原副校長王銘玉認為,中央文獻的對外翻譯具有獨特的使命,是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文化和思想交流的重要途徑。“因此,需要翻譯人員具備綜合的專業知識和翻譯技能,確保翻譯工作的準確性和專業性。”王銘玉說。
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浙江大學中華譯學館館長許鈞從翻譯角度對中國話語體系建設的科學性與可接受性進行了深入思考,強調要深刻理解中國政治外交話語的概念,把握其獨特內涵與價值,在此基礎上探索中國話語國際化轉換的基本原則與方法。
如何提升對外傳播效能?
現場,上海外國語大學校長助理、語料庫研究院院長胡開寶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中國特色外交話語的翻譯與對外傳播要在真實反映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思想及其舉措的基礎上,因地而異,因人而異。”
胡開寶建議,可以通過問卷調查、訪談、語料庫和數據挖掘等方法了解目標受眾信息需求、媒介使用習慣等,從而提升對外傳播精準性。
“同時,要創新對外傳播方式,充分發揮跨國企業、社會團體、專家學者等話語主體的作用,通過圖片、視頻等多種話語形式,客觀合理地進行表達。”胡開寶說。
翻譯不僅僅是兩種語言文字的轉換,更是對外講好中國道路與中國故事的重要手段。
“翻譯工作者要牢牢把握忠實性、完整性、一致性、引導性、創新性五大原則,這是我們在實踐中摸索和總結出來的幾點認識,希望對我國翻譯實踐和高端翻譯人才培養有所啟示和借鑒。”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六研究部主任張士義如是說。(完) 【編輯:劉陽禾】